10 天前,微信突然彈出客戶羅總的消息:“祝總,展會廣告展位能排版嗎?很簡單,就 3 張圖 —— 一張頂部圖,兩張海報。” 我盯著屏幕愣了幾秒,心里犯嘀咕:“‘簡單’這兩個字,在設計里從來都是坑。” 沒成想,這個看似簡單的銑刀展會設計項目,讓我在 AI 輔助、客戶微調與價格博弈里打了一圈轉,最后連自己都忍不住問:“我的設計,真的這么廉價嗎?”
一開始聊需求時,羅總提了句 “別人打包報價 300 塊”,我當場驚呆了。做設計這么多年,哪怕是剛畢業的新手,3 張展會圖報 500-1000 都算行情價,300 塊簡直是 “白菜價”—— 連素材網站買張高清背景圖都要大幾十,更別說還要摳圖、排版、加企業信息。
我心里的算盤打得很清楚:以我 5 年以上的設計經驗,這類展會圖至少該報 2K。一來,展會展位本身不便宜,深圳會展中心 3 天的 3×3 標準展位,布展費就要 1-2 萬,設計作為 “門面”,不該被壓到塵埃里;二來,我的時間成本擺在那 —— 平時接網頁全案,4-5 天能純賺 8K,2K 以下的項目,連打開電腦的欲望都沒有。
可羅總一句 “就展 3 天,都是成本”,又讓我軟了心。她算是少數在意 “包裝和逼格” 的客戶,不像很多老板覺得 “300 塊搞個圖就行”。我不忍心打擊這份對設計的在意,最終給了個折中選項:“1-2K 范疇,你看著定,多少錢對應多少效果 —— 錢多我多琢磨幾個版本,錢少就保證基礎質感。”
沒等我再多說,羅總直接轉了 1000 塊定金,附言 “全款”。看著到賬提醒,我哭笑不得:客戶生怕我反悔,可我心里清楚,這單從預期的 2K 降到 1K,已經是 “貼著成本做” 了。
既然定價低,就得想辦法提效 —— 這時候我想到了 AI。之前總聽人說 “AI 會取代設計師”,但真正用起來才發現,它更像個 “高效素材庫”,而非 “替代品”。
我的需求很明確:銑刀是 “航空級” 的,設計要突出 “高端、精密”,背景不能太普通。于是打開 AI 工具 “即夢”,先刷 “銑刀廣告 + 山脈背景”“銑刀廣告 + 太空背景”,刷了十幾輪才選出一張山脈圖 —— 云霧繚繞的山脈能暗合 “精密如山川肌理” 的感覺,比直白的工業風更有格調;后來又需要一個 “德國設計大師” 的人物形象烘托 “德系品質”,又刷了好幾輪 “白發德國設計師 + 黑色毛衣 + 握筆凝視”,才選出一張高清圖,再用 PS 去除水印、擴圖。
算下來,AI 幫我省了 1-2 小時找素材的時間 —— 要是以前,單是找一張符合 “航空級銑刀” 調性的背景圖,就得在素材網站翻上大半天,還得糾結版權問題。但 AI 的短板也很明顯:排版能力差得離譜,那些需要對齊的企業信息(電話、地址、網址)、數據(公差 0.005、效率提升 300%),還是得我手動調整間距、字體大小,一點都不能偷懶。
原計劃 8 小時搞定,結果光是 AI 刷圖、PS 精修,就花了 5-6 小時。我盯著屏幕里的初稿:山脈背景配銑刀產品圖,德系設計師形象點綴 “嚴苛品質” 的文案,數據用粗體突出,整體色調偏沉穩的青灰色 —— 心里還挺滿意:“這效果,怎么也值 500 一張吧?”
我以為初稿交出去就完事了,沒料到羅總的 “微調” 才剛剛開始。接下來的 3 天,我的微信消息就沒停過,每天都要花 1 個半到 2 小時應對各種修改需求,原本 8 小時的計劃,硬生生拖到了 12 小時以上。
第一天,羅總說 “想要航空背景”。我早有預判 —— 航空風偏藍色,會破壞現在沉穩的色調,趕緊折中:“不用換主背景,加個航空小圖在角落,既不影響整體,又能點題。” 她勉強同意了。
第二天,她又發來了一堆加工現場圖:“能不能把葉片加工圖放進去?顯得生動。” 我拿著手機嘆氣 —— 展會海報要的是 “簡潔高端”,堆太多加工圖只會顯得雜亂。耐著性子跟她解釋:“就 2 張圖,元素越少越精致,放了加工圖,現在的銑刀產品圖就沒地方了。” 最后她妥協,只加了一張小尺寸的葉片圖。
更糟的是 “尺寸烏龍”:羅總一開始沒說清,我誤以為是 3×2.5 米的圖,后來才發現要改成 3×3 米,還得加兩個航空渦旋元素;沒過多久,又說 “想要白色版本”,理由是 “手機上看白底比黑底好看”。我對著 PSD 文件反復調整,心里只剩一個念頭:“早知道這么折騰,當初說什么也該報 2K。”
最讓我無奈的是 “換圖拉鋸戰”:羅總先是說 “現在的銑刀圖沒之前的好看”,讓我換回舊圖;沒過半天,又發來新的刀具圖,讓我再換一次;甚至放假前還發消息:“祝總,能把上面兩個葉片去掉嗎?” 我看著消息記錄,突然覺得好笑 ——1000 塊的項目,折騰程度不亞于 2 萬的全案。
項目結束后,羅總又發來消息:“三個柜子需要設計廣告,200 塊怎么樣?” 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。不是我 “勢利眼”,而是這 12 小時的經歷讓我徹底明白:低價項目消耗的不只是時間,還有設計師對 “價值” 的認同。
很多人覺得 “AI 能讓設計變便宜”,可這次我真切感受到:AI 只是工具,它能幫我省 1 小時找圖,卻不能替我判斷 “山脈背景比太空背景更貼合銑刀的精密感”,不能替我說服客戶 “少放元素更顯高端”,更不能替我應對那些反復無常的微調 —— 而這些 “判斷、溝通、解決問題” 的能力,才是設計師真正的價值。
就像這次的銑刀設計,客戶要的不是 “三張圖”,而是 “能匹配航空級產品的高端形象”。我用 AI 找背景、做人像,是為了提高效率;我堅持不換藍色航空背景,是為了守住審美;我跟客戶磨細節,是為了讓設計真正服務于 “展會引流” 的需求 —— 這些,都不是 300 塊或 1000 塊能衡量的。
現在回頭看,這 1000 塊的項目確實 “虧”,但也讓我看清了設計行業的 “價值迷局”:不是客戶不愿意為設計花錢,而是很多人把 “設計” 等同于 “畫圖”;不是 AI 讓設計貶值,而是有些設計師把自己的價值降到了 “畫圖” 的層面。
下次再遇到有人說 “設計很簡單”,我大概會笑著說:“簡單的是畫圖,不簡單的是讓設計幫你解決問題 —— 這才是我該收的‘設計費’。”